哎,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啊?辛辛苦苦把数学教案写完了,结果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儿能得多少分?就像考试完对答案似的,心里七上八下的,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初中数学教案估分的事儿,保证你听完之后就像数学课上突然开窍那样豁然开朗!
(敲黑板)先搞明白第一个关键问题:教案估分到底估的是啥?是看字体工不工整?还是看有没有画好看的插画?都不是!重点在三个维度:目标设计、活动流程、评价方式,举个真实的例子,去年我同事写《一元二次方程》教案,光顾着画抛物线示意图,结果把课堂练习环节漏了,直接被扣了10分,你说亏不亏?
第一个要点:教学目标怎么估分?
1、有没有具体可量化的表述?quot;掌握公式"这种就太模糊,换成"90%学生能独立完成5道因式分解题"才对味
2、有没有对应新课标要求?2022年修订的数学课标新增了数学建模要求,你要是还在用老模板就危险了
3、三维目标全不全?别光写知识与技能,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齐活
(突然想到)可能有人要问:"那三维目标各占多少分啊?"知识目标占40%,过程方法占35%,情感态度占25%,不过具体要看学校要求,有的学校现在更看重核心素养培养呢。
第二个重点:教学过程设计怎么打分?
这里给大家拆解个万能公式:
导入环节(10分):用生活实例还是直接复习?上周观摩课有个老师用奶茶店的优惠券设计导入函数概念,全场老师都鼓掌
新知讲解(20分):有没有搭建脚手架?比如讲勾股定理,先带学生拼七巧板找规律
学生活动(25分):小组讨论要具体到几人组、讨论时长、记录方式
课堂练习(20分):分层设计太重要!基础题、变式题、拓展题的比例建议6:3:1
总结提升(15分):别老让老师总结,试试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或者一句话总结
作业布置(10分):现在讲究弹性作业,比如必做题5道+选做探究题2道
(敲桌子)特别注意!去年区里抽查发现,73%的教案在"预设问题"环节丢分,就是因为没写清楚可能出现的学生错误类型,比如教有理数运算,得提前想到学生可能把-3²算成9这种典型错误。
第三个关键:评价设计怎么算分?
这里有个新趋势要特别注意——逆向设计!就是说先确定要达成什么效果,再倒推教学过程。
1、预期结果:学生能解决操场扩建的实际面积问题
2、评估证据:要收集课堂发言记录、练习本、小组汇报视频
3、学习计划:从测量校园实地开始,再到公式推导
(突然拍大腿)对了!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写量规表(Rubric),就是像比赛打分表那样的东西,比如小组合作这个项目,可以从"参与度"、"创新性"、"完成度"三个维度,每个维度分1-4级描述,这个要是没做,直接扣8-10分没商量!
最后说说我个人的血泪教训:千万别在最后十分钟赶工写教案!上次我为了省事,把"课堂小结"写成"教师带领回顾知识点",结果被教研组长圈出来批注:"二十一世纪了还搞填鸭式?"所以现在我都老老实实写:"学生通过画廊漫步活动,在便利贴上写下三个收获和一个疑问"。
(突然压低声音)再透露个行业内幕——很多老师不知道教案里的时间分配是要精确到分钟的!比如导入5分钟,探究活动15分钟,练习10分钟...你要是写"适当安排时间",评委直接判定"教学设计能力不足",这个细节能决定你是85分还是79分哦!
啊,教案估分就像做数学题,关键是把评分标准这个"已知条件"理清楚,然后一步步推导,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,但练多了就会发现,其实就跟解方程似的,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就通透了,下次写教案前,不妨先把评分表打印出来放在旁边,写完一条勾一条,保准你分数蹭蹭往上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