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,咱们今天来聊聊小升初数学怎么才能学得顺溜,是不是一提到初中数学,你就感觉头大?别慌,这感觉正常得很!毕竟从小学到初中,数学难度蹭蹭往上涨,很多同学刚上来就被整懵了,不过啊,今天我就跟你掏心窝子说点实在的——初中数学真的没那么玄乎,关键看你怎么拆解它。
第一个问题来了:小学和初中数学到底有啥区别?
小学那会儿,数学就像搭积木,答案基本是确定的,可到了初中,突然给你整方程、函数、几何证明这些抽象玩意儿,比如小学应用题用算式就能搞定,但初中得用x、y这种字母代替数字,这时候很多同学就卡壳了:“为啥非得用字母啊?直接算数不香吗?” 其实啊,这是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,就像学骑自行车,刚开始得用辅助轮,现在要把辅助轮拆了学平衡。
举个真实例子:我表弟去年刚上初一,有次作业要解2x+5=15,他愣是问我:“姐,这x到底是啥?直接写答案10不行吗?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没转过弯来,后来我让他把x想象成藏宝箱的密码,解方程就像破解密码的过程,这小子突然就开窍了。
重点来了:怎么快速适应初中数学?
1、预习别当摆设:每天花10分钟翻翻明天要学的内容,重点看黑体字公式,不用全搞懂,就像去新学校前先看地图认个路。
2、上课盯紧前20分钟:老师讲新概念时千万别走神,有次我们班学霸说漏嘴:“其实我就认真听了开头,后面刷题都有底子了。”
3、作业要玩真的:别以为做完就完事,建议写完对答案时,把错题用荧光笔画个框,旁边写上“栽在这里了!”(别笑,这招对记忆特别管用)
第三个关键点:代数到底怎么破?
很多同学栽在代数上,其实就是卡在“符号思维”,教你个野路子:把代数式当密文翻译,比如3x+2y=18,就当是“3个苹果加2个梨总共18块钱”,最近有个调查说,用生活场景理解代数的学生,成绩平均高出15分!
再教你个绝招:遇见方程先画天平,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就像往天平两边加砝码,上次给隔壁班补课,用这方法教,15个学生里有12个当场就解出了二元一次方程。
几何证明题总写不全步骤?试试这个套路:
1、先把题目给的每个条件用不同颜色笔标出来
2、像侦探破案一样,把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连起来
3、每写一步就自问:“这步用了哪个定理?”(我们班数学课代表说这是她的独门秘籍)
举个活生生的例子:上学期期中考那道全等三角形证明题,全班只有5个人拿满分,后来发现,得分高的同学都老老实实写了“在△ABC和△DEF中”这个开头,而没写的直接被扣了2分格式分。
错题本到底要不要做?怎么做才不浪费纸?
先说结论:要做!但得做聪明,见过太多同学把错题本抄成书法作品集,结果从来不翻,教你三招:
1、只记录核心错误点,忘记移项要变号”
2、用便利贴把典型错题贴在课本对应章节
3、每周挑3道错题重做,做对了就画个大笑脸
有个数据很有意思:坚持整理错题的学生,期中考试平均分比不整理的高出22分,我们年级第一那哥们,他的错题本都快翻烂了,里面全是各种鬼画符似的批注。
最后说说心态调整:
别被一两次考试吓趴下,记得我刚上初一那会儿,第一次月考才68分,差点以为自己是数学白痴,后来发现,初中数学就像打游戏升级,每个章节都是新关卡,现在回头看,那些让我哭爹喊娘的因式分解,不过是升级路上的小怪而已。
对了,最近有个新发现:给数学知识点编故事特别有助于记忆,比如完全平方公式(a+b)²=a²+2ab+b²,可以想成“两个好朋友手拉手,生出两个自己和他们的爱情结晶”,虽然听着有点扯,但试过的同学都说忘不掉。
说到底,初中数学就是个纸老虎,别被它的新面孔唬住,抓住概念本质,该动手时就动手,错了就改,改了再战,记住啊,你现在觉得难的东西,三个月后再看可能就是小菜一碟,就像学骑自行车,刚开始歪歪扭扭,等找到平衡了,想摔都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