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说数学题到底该怎么背啊?尤其是那些所谓的“母题”、“原题”,老师天天挂在嘴边,可就是没人告诉你具体该怎么操作,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好好聊聊这事儿,不整虚的,直接上干货,先问一个问题:为啥要背母题?难道考试会考一模一样的题吗?
哈哈,这问题问得好!其实母题就像乐高积木里的基础模块,你把它玩明白了,随便换个颜色加个零件就能拼出飞船城堡,举个例子啊,我初二那年遇到个几何题死活不会,后来发现它其实就是把课本上“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”的例题倒过来画了条辅助线。你看,母题背熟之后,遇到变形题就像看到老朋友换了件衣服——还是认识!
第一招:先搞懂再背诵,别当复读机
很多同学一听到“背诵”俩字,立马拿起练习册就开始机械抄写,停!打住!你当自己是复印机呢?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先理解题目骨架,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,你得先看清:
1、题目里哪几个量在变化?
2、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?
3、方程要怎么列才能把这些关系串起来?
上周有个学生问我:“老师,相遇问题老搞混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怎么办?”我直接甩给他三个母题模板:
- 两车相向:速度相加
- 同向追击:速度相减
- 环形跑道:注意相遇次数
结果这娃月考遇到变种题,直接套模板拿了满分,所以啊,死记硬背不如活学活用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
第二招:给题目贴标签,建立检索系统
记不记得超市货架上的分类标签?数学题也得这么整!准备个活页本,按章节给母题贴标签:
- 【必杀技】勾股定理逆用
- 【陷阱预警】分式方程漏检验
- 【变形金刚】二次函数图像平移
上次模拟考有道题全班就3个人做对,其实就是把课本例题里的长方形换成菱形,其他条件都没变。这时候要是能快速调取“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”的母题记忆,5分钟就能拿下12分的大题。
第三招:用身体记忆代替脑力死磕
别笑!这招真管用,咱们大脑记东西分视觉型、听觉型、动作型,你光盯着题目看当然记不住,试试这三板斧:
1、大声念出解题步骤(听觉记忆+1)
2、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关键条件(视觉记忆+1)
3、边解题边用手比划图形(肌肉记忆+1)
有个学生跟我说,他记不住三角函数公式,后来把sin、cos对应的手势编成街舞动作,现在做题时手脚都会自动比划,想忘都忘不掉。你看,调动全身感官记题,效果直接翻倍。
第四招:定期洗牌复习,拒绝虚假熟练
这里要敲黑板了!很多人觉得自己“会了”,其实只是短期记忆,教你个绝招——把母题写在小卡片上,正面题目背面解析,每周随机抽10张:
- 能秒答的放“已掌握”盒子
- 要想3分钟以上的打回重练
- 完全没思路的贴床头天天看
数据显示,用这方法的学生,三个月后母题记忆准确率能从37%飙升到82%。重点是要打破舒适区,那些你以为会了的题,说不定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。
第五招:从结果倒推,拆解命题套路
来,咱们换个角度想问题,如果你是出题老师,要怎么把母题改造成考试题?通常有这几种套路:
1、数字替换(把整数改成小数或分数)
2、图形翻转(把三角形倒过来画)
3、条件隐藏(把已知量放在图表里)
4、问题反转(不求最大值改求最小值)
有次我让学生们自己改编母题,结果有个鬼才把鸡兔同笼问题改成了“奥特曼打小怪兽”,条件换成能量灯闪烁次数,全班笑得前仰后合,但知识点记得比谁都牢。所以说啊,摸清出题人的小心思,背诵效率蹭蹭涨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那到底每天要花多少时间背题啊?”我的建议是——少食多餐!比起周末突击3小时,不如每天课间抽15分钟:
- 早上记2道新母题
- 午休复习旧题
- 睡前闭眼过电影
就像背英语单词似的,反复刺激大脑形成长期记忆,去年带过个学生,坚持用碎片时间记题,半年时间数学从68分冲到103分,这进步速度你说吓人不?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,当年我也走过弯路,捧着《五三》从早背到晚,结果考试换个数字就懵圈,后来才明白,机械背诵不如理解套路,记十道母题不如吃透一道原型,现在看到学生还在死记硬背,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,急得直拍大腿,记住啊朋友们,数学不是文科,光靠背是走不远的,关键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,看穿题目的七十二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