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数学课为啥总是让人打瞌睡?粉笔灰满天飞的教室,黑板上一串串看不懂的符号,还有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... 等一下!数学真的只能这么枯燥吗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怎么让初中数学变得跟刷短视频一样让人上瘾(虽然这么说有点夸张哈)。
第一招:把数学变成闯关游戏
你发现没?打游戏时输了十几次都还想再来一把,为啥数学题错两次就想撕作业本?因为游戏有即时的反馈啊!比如教"一元一次方程"时,完全可以把解题步骤设计成"打怪升级":
- 第一关:识别方程里的"怪兽"(未知数)
- 第二关:收集"武器"(等式性质)
- 第三关:解锁终极技能(移项变号)
我去年带的班试过这招,平时坐最后一排玩橡皮的小王,现在解题解得比谁都积极——他说感觉自己像在玩真人版《植物大战僵尸》!
第二招:让数学和现实生活贴贴
总有学生抱怨:"学这些有啥用?买菜又用不到三角函数!"这时候就得甩出杀手锏了,比如教"概率"时:
- 带副扑克牌来教室,先玩三局"炸金花"(当然不带钱的!)
- 边玩边问:"知道为啥同花顺这么难拿到吗?"
- 等他们眼睛发亮的时候,顺势引入概率计算公式
上次这么干的时候,有个学生当场算出了斗地主里"王炸"出现的概率,后来还拿这个数据去跟老爸谈判零花钱...
第三招:给数学加点"黑科技"
现在小孩都是互联网原住民,还指望他们盯着黑板就能学会?太天真!推荐几个神器:
→ GeoGebra:函数图像随手画,抛物线能变彩虹
→ Photomath:扫题出解析,比抄作业刺激多了
→ 可汗学院:闯关式学习,解锁成就比打排位还爽
不过要提醒老师们,这些工具就像辣椒——适量提味,放多了可就辣眼睛了!
第四招:允许数学"不完美"
传统课堂总在追求"标准答案",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哪有这么乖巧?可以设计些开放式任务:
"假设你是奶茶店老板,怎么用一次函数定价才能赚最多?"
这时候就能看到各种奇葩方案:有要搞"第二杯半价"的,有想按杯型阶梯定价的,最绝的是有个学生说要开发"隐藏菜单"来制造稀缺感... 虽然最后计算过程错漏百出,但他们对函数关系的理解可比刷题深刻多了。
第五招:把讲台让给学生
你知道吗?听别人讲10分钟,不如自己讲2分钟记得牢,每周搞个"今天我做小老师"环节:
- 抽签决定讲课人选
- 给15分钟准备时间
- 用手机直播当"网红老师"
上个月有个社恐女生被迫上台讲几何,结果发现她居然用《甄嬛传》剧情来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——现在这个方法已经成了我们班的独门秘籍!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:"搞这么多花样,考试成绩会不会扑街啊?" 实话说,刚开始的两个月,平均分确实降了3分,但半年后的期末考,我们班逆袭成了年级第二——最神奇的是,课间居然有学生主动在走廊讨论数学题了!
突然想起个事儿,有次在办公室听到老教师嘀咕:"数学就是严肃的学科,搞这些花里胡哨的..." 我倒觉得吧,就像做菜不能光放盐,总得加点糖醋辣椒才有滋有味,毕竟,先得让学生愿意走进数学这间屋子,才有机会让他们发现屋里藏着的宝藏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