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说教学评价这玩意儿到底重不重要?我跟你讲啊,以前有个数学老师上课特认真,学生成绩也不错,但每次写教学评价都跟写检讨似的,为啥?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科学地评价自己的课堂效果!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到底该怎么整,特别是给刚入行或者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朋友们。
教学评价到底是啥?是不是就是打个分、写几句评语?
哈!你要是这么想可就太简单了,评价这玩意儿就像给植物浇水——光浇叶子没用,得知道根在哪儿,举个例子,有个学生解方程总错,你写个"解题思路混乱"就完事儿了?错!得掰开了揉碎了看:是符号理解有问题?还是步骤跳太快?或者是心理紧张?评价的核心是诊断问题,不是贴标签。
那具体该从哪儿下手呢?
别急,咱们分三步走:
1、课堂观察要像侦探破案:比如讲勾股定理时,注意学生是死记硬背还是真理解了"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"的本质,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:"老师,钝角三角形有没有类似规律?"——这说明他已经在主动延伸知识了!
2、作业批改别只打√×: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,老师发现某学生几何证明题总跳步骤,后来发现这娃其实思路是对的,只是怕写多了暴露自己字丑...
3、考试分数要看趋势别死磕数字:上学期考60分这次考70,可能比一直考80的学生进步更大,就像打游戏升级,经验值涨得快才是关键对吧?
新手最容易踩的坑是啥?
我见过最典型的三个坑:
"标准答案强迫症":比如解方程要求必须用移项法,学生用等式性质解出来就给扣分,数学思维可比解题方法重要多了!
"情感滤镜":觉得乖巧的学生一定学得好,调皮的都是差生,其实有些捣蛋鬼解题思路比谁都清奇
"数据依赖症":拿着平均分、及格率当圣旨,跟你说个真事儿,有个班平均分下降3分,结果调查发现是因为老师开始注重思维训练,短期成绩波动反而说明教学改革见效了!
那怎么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评价?
记住这四字口诀:"看、问、比、变"
- 看:观察学生的草稿纸,可能发现他其实尝试了三种解法
- 问:别直接说"你这里错了",换成"这一步你是怎么考虑的?"
- 比:纵向对比学生自己三个月的作业本,可能发现他画图越来越规范了
- 变:评价语言要像调色板,别总用"优秀/良好",试试"这个几何构造很有创意,不过要注意辅助线的标注规范哦"
个人觉得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啥?
哎,你们发现没?很多老师评价时都盯着知识掌握,完全忘了数学还有个隐藏任务——培养学科情感!比如有个学生总在作业本上画数学漫画,虽然解题过程潦草,但这是多好的兴趣苗头啊!这时候要是写个"作业不认真",可能直接浇灭孩子对数学的热情,反过来,要是写:"你的二次元函数图很有意思,下次试试用坐标系呈现?"效果绝对不一样!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教学评价真不是期末才做的面子工程,它就像给数学课堂装了个行车记录仪,得时时记录、动态调整,对了,听说最近有个调查显示,83%的学生更在意老师评语里的具体建议,而不是分数高低,所以啊,下次写评价时,不妨多写两句"如果这里用数形结合会更直观",少写点"再接再厉",毕竟,咱们要培养的是会思考的数学家,不是做题机器对吧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