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发现没?每次数学考试前,总有几个同学拿着练习册疯狂刷题,可成绩出来还是原地踏步,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:"为啥我做了这么多题,还是学不会数学啊?" 这里头有个关键点很多人没整明白——例题才是数学学习的命门!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怎么把例题讲出花来。
一、例题为啥这么重要?就因为它排课本最前面?
(敲黑板)先别急着翻练习册!咱们得搞清楚例题存在的意义,打个比方说,例题就像游戏里的新手教程,直接告诉你这个知识点要怎么玩,举个真实的例子:上个月我教过个初二学生,他总说自己"完全搞不懂二元一次方程",结果发现他压根没仔细看课本例题,直接跳过去写作业题了!
三个必须啃透例题的理由:
1、标准答案模板:考试里80%的题都能在例题里找到原型
2、解题思路说明书:教你怎么把知识点转化成解题步骤
3、防错预警器:提前展示常见错误解法(不信你翻人教版七下第58页例题,特意用红框标出错解)
二、选例题也有讲究?随便抓个题讲不行吗?
这时候你可能要问:"老师布置啥题就讲啥题呗,有啥好挑的?" 错!我亲眼见过隔壁班老师把一道超纲的竞赛题当例题讲,结果全班听得云里雾里。选例题要遵守"三要三不要"原则:
✅要选基础款(就像买衣服先买基本款)
✅要选变式多的母题(比如全等三角形里的"手拉手模型")
✅要选能串联知识点的综合题(像串糖葫芦那样把知识点串起来)
❌不要选偏题怪题(比如非得用三次方程解的应用题)
❌不要选步骤超过5步的题(新手容易跟丢)
❌不要选纯计算题(重点要练思维不是计算器)
举个具体例子:讲函数图像平移,选y=2x²向右平移3个单位这种基础题,比上来就讲复合平移容易理解得多。
三、讲例题就是老师念答案?大错特错!
(拍桌子)最怕遇到老师这么讲课:"看好了啊,第一步代公式,第二步化简,第三步得答案。" 这跟把饭嚼碎了喂你有啥区别?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像导游,带学生发现解题路上的风景。
精讲例题的五个正确姿势:
1、慢动作回放:把读题、找条件、联系知识点的过程可视化(比如用荧光笔标关键数据)
2、错误示范:故意写错个步骤让学生来找茬(这招对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管用)
3、一题多吃:讲完正解再问"要是把条件改成...会怎样?"
4、生活化类比:用奶茶店定价讲函数,用公交路线讲坐标系
5、留白艺术:讲到关键处突然闭嘴,等学生接下半句
记得上学期讲"追及问题",我拿班上两个跑得快的男生当例子:"要是A每秒跑5米,B晚出发3秒但每秒跑6米..." 结果那节课没人打瞌睡!
四、学生自己怎么消化例题?光看就行?
等等,先别急着记答案!很多同学都有这个误区——把例题答案抄一遍就当会了,去年月考后我统计过,照着例题步骤做题的同学,正确率比单纯背答案的高出43%!
三步吃透例题法:
1、照葫芦画瓢:完全模仿例题格式重做一遍(别嫌幼稚,这步最管用)
2、改头换面:把数字改大/改小,条件增减(比如把长方形改成正方形)
3、自编自导:自己出个同类型题考同桌(出题比做题更难,但效果翻倍)
有个学生特别逗,他把所有例题都改编成奥特曼打怪兽的版本,结果那个章节考试拿了满分,虽然改编得有点无厘头,但确实管用啊!
五、例题要反复讲吗?会不会浪费时间?
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:上周刚讲的题,这周再做还是不会,这时候千万别急着讲新题!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,间隔重复才是王道,我的实操方法是:
记忆保鲜计划表:
- 当天晚自习:复述解题思路(不用动笔)
- 三天后:改数重做
- 一周后:自编相似题
- 月考前三题串讲(把不同章节的例题组合起来)
上学期实验班用这个方法,同类题出错率从35%降到了12%,最明显的变化是,学生开始主动说"老师这道题是不是跟之前那个例题有点像?"
个人观点时间
说实话,我特别反对"题海战术",见过太多学生刷题刷到怀疑人生,最后看见数学就头疼,其实把课本例题+配套练习册的例题吃透,应付考试绝对够用,就像做饭,先把西红柿炒蛋做明白了,再考虑满汉全席的事儿对吧?
最近在尝试"说题教学法"——让学生轮流上台讲例题,你猜怎么着?有个平时数学垫底的男生,把勾股定理例题讲得全班鼓掌,所以说啊,别小看任何一道例题,它可能就是你开窍的那把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