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部分)
哎,你说当个初中数学科组长难不难?有人觉得不就是排排课表、开开会嘛,但真坐到这个位置才发现——要操心的事可太多了!学生成绩上不去咋办?年轻老师经验不足怎么带?家长动不动就来投诉作业量,领导还天天催着搞教研创新…今天咱们就唠唠,一个数学科组长到底该咋当才能既让团队服气,又能把成绩搞上去。
第一个问题:科组长到底是干啥的?
很多人以为科组长就是个“传话筒”,把学校任务布置下去就完事了,大错特错!用我干了8年科组长的经验来说,这角色就是个“三头六臂”的管家婆:
- 既要盯着全年级数学教学质量(比如月考平均分掉到70以下就得赶紧找原因)
- 又要带着老师们搞教研(去年我们组搞的“错题本追踪法”直接让及格率涨了15%)
- 还得处理各种突发状况(上周有个家长投诉作业太多,愣是拉着我聊了40分钟)
说白了,核心就三件事:定方向、带团队、保结果,千万别把自己当领导,得把自己当服务者——给老师们搭台子、递梯子,他们才能唱好戏对吧?
第二个问题:新手组长最容易踩的坑是啥?
刚上任那会儿,我也犯过傻,有次为了推新课改方案,直接在会上说“必须按我的方法来”,结果老教师当场摔门走人,血泪教训啊!后来才明白:
别当“独行侠”:多听听老教师的经验(他们可能不会用PPT,但解题技巧绝对值得偷师)
拒绝“平均主义”:去年有个新老师特别擅长搞课堂互动,我就专门让他负责公开课设计,结果拿了区里一等奖
数据比直觉靠谱:期中考试发现3班计算题失分多,一查才发现他们老师总跳过课本基础练习
当组长不是比谁更厉害,而是让每个人都找到发光的位置,就像拼乐高,单块积木再漂亮,拼不对位置也白搭。
第三个问题:怎么让老教师和新手拧成一股绳?
这事儿我琢磨出个土办法——“三明治沟通法”,去年组里来了个95后老师,总嫌弃老教师讲课慢,我是这么处理的:
1、先夸:“小王你那个几何动画做得真溜,学生都说像看电影!”(肯定价值)
2、再提建议:“不过张老师那套板书套路,可是带出过中考满分学生的”(建立同理心)
3、最后给任务:“要不你俩组个CP,你教他做课件,他教你抓考点?”(制造共赢)
结果你猜咋着?这对师徒组合现在成了学校的明星拍档。关键要把差异变成互补,而不是对立,就像做菜,咸的腊肉和淡的冬瓜炖一起才香嘛!
第四个问题:教学质量到底该怎么抓?
别总盯着考试分数!我们组现在推行“三看”原则:
看过程:每周抽查学生课堂笔记(发现有个班60%的人不记例题,立马调整教学节奏)
看个体:给每个老师发“重点关注名单”(后进生、临界生、偏科生分三类跟踪)
看创意:设立“奇思妙想奖”(上学期有学生用抖音拍函数图像变化,播放量破万)
特别提醒:别让老师陷入“题海战术”的恶性循环,上个月我们做了个实验,2班每天减少10道作业题,增加20分钟错题讲解,结果单元考反超了隔壁班5分。
第五个问题:遇到刺头家长怎么破?
上个月有个家长在群里@我,说“现在的数学课还不如我当年学的有用”,我是这么回复的:
“大哥您说得太对了!要不周五放学后咱当面聊聊?您当年学的几何证明法,说不定能给孩子们开个专题讲座呢!”
结果人家真来学校讲了堂课,还成了我们的校外辅导员。千万别和家长硬刚,要把投诉变成资源,记住三字诀:
1、先接住情绪(“我特别理解您的着急”)
2、再给专业方案(“我们准备这样调整……”)
3、最后留个活扣(“您看这样行不行?不行咱再想别的招”)
(结尾部分)
干了这么多年科组长,最大的感悟就是——别把自己当官,要当团队的“充电宝”,有时候老师们的咖啡,学生的一道错题,家长的一句牢骚,都是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养料,对了,上次有个新手组长问我:“要是管不动人怎么办?”我回他:“先把手头每个老师的特长列出来,总有一招能破局。”你看,这不就是数学里说的“分类讨论思想”嘛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