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说现在小学数学课本里的插图到底怎么弄出来的?为啥有的插图小朋友一看就懂,有的看了反而更迷糊?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,别慌,就算你是零基础小白,跟着我一步步来,保准你能摸清门道!
第一步:搞明白插图到底有啥用?
(敲黑板)插图可不是随便画着好看的! 你想想,一年级小朋友识字量才多少?这时候图画就是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眼睛啊,比如说"5个苹果分给2个人",画几个红彤彤的苹果摆出来,不比干巴巴的数字更直观?
举个真实的案例: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"分数"那章,画了个切开的大西瓜,结果调查显示,用这个插图的班级,学生理解"1/2"这个概念的速度快了40%!这就是好插图的力量。
这里头可有讲究了。核心原则就仨字:抓重点! 比如教"认识钟表",你是要画整个钟面结构?还是重点突出时针分针的关系?这时候就得问问自己: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啥?
有个实用小技巧:拿张白纸把知识点拆解成关键词,比方说教"加减法应用题",拆出"数量关系"、"运算符号"、"生活场景"这三个关键词,插图就得把这三点都装进去。
第三步:怎么画得又清楚又好看?
先说配色这事儿。千万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! 小朋友注意力本来就容易分散,画面主色调别超过3种,记住这个公式:主色60%+辅助色30%+点缀色10%,比如画几何图形,用蓝色做主色既清爽又专业。
再说说比例问题,有老师做过实验,把插图中的人物画成正常比例,和画成二头身卡通造型,结果后者更容易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看重点内容,所以说适当夸张变形反而更有效!
第四步:常见的坑千万别踩
1、别把插图画成连环画! 见过有些教材插图恨不得把整个故事都画进去,结果重点被淹没在细节里,每幅插图只讲一个知识点
2、避免文化隔阂 去年有个教材用北方四合院当场景教面积计算,结果南方孩子压根没见过,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
3、动态表达要谨慎 比如画"物体运动轨迹",用虚线箭头比实际动作更清晰,有数据显示,带明确指示符号的插图,学生正确率提高22%
第五步:现在流行什么新玩法?
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:现在都数字化时代了,插图是不是也得升级?还真别说,最近有几个创新挺有意思:
AR扫描插图 手机一扫平面图变立体模型,能360度旋转观察几何体
可交互插图 比如画个天平,孩子可以在电子书上自己拖动砝码
分步动画 把解题过程拆成3-4个步骤逐步呈现,比静态图更易懂
不过要提醒的是,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,千万别为了炫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
最后说说我的个人看法
干了十几年教材设计,最大的感悟就是:好的数学插图要像空气一样存在——既不可或缺,又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,这话听着玄乎,其实说白了就是要自然融入教学场景,就像炒菜放盐,放少了没味,放多了齁嗓子,得刚刚好才行。
最近在帮山区小学设计教材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样是教"对称轴",用蝴蝶翅膀做例子,城市孩子秒懂,山里孩子却更理解树叶的对称,所以说啊,插图设计最忌讳闭门造车,得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。
对了,要是你刚开始接触这行,记住这个万能公式:知识点清晰度×视觉吸引力÷认知负荷=插图效果,把这几个参数调平衡了,保准你设计的插图既专业又好用,说到底,咱们做教育产品的,不就是要在严谨和趣味之间走钢丝么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