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你说数学竞赛题到底是怎么来的?是不是老师随便从题库里挑几道题就完事了?还是有什么神秘的"武林秘籍"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,先声明啊,我说的都是个人观察和思考,可能和实际情况有点出入,但保证都是干货!
第一步:搞清楚要考什么知识点
出题老师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——这题到底要测学生哪方面的能力?举个栗子,去年某省竞赛就特别爱考平面几何和二次函数,这时候老师得翻课本,把对应章节的知识点列出来,像玩拼图一样找组合可能,比如勾股定理能不能和相似三角形搭个组合技?二次函数图像和实际应用题怎么搞联名款?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"那直接考单个知识点不行吗?" 当然行!但竞赛题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点的跨界合作,记得有次看到道题,表面是概率问题,实际上要先用排列组合算总数,这不就是典型的"买一送一"嘛!
第二步:搭好题目的骨架
确定了知识点,接下来就是构建题目框架,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好的竞赛题要有明确的解题路径,但必须设置几个路障,就像打游戏闯关,既不能让人卡在第一关,也不能让高手觉得太小儿科。
比如设计代数题时,可能会故意在题干里埋个陷阱:给出看似需要复杂计算的数值,其实换个角度就能用代数式简化,有次我见到的真题,数字设计得特别巧妙,只要发现对称性,计算量直接砍半!
第三步:调整难度旋钮
这里就是技术活了!出题人得把自己代入不同水平的学生视角:
1、新手视角:看到题目会不会直接懵圈?
2、中等生视角:常规方法能不能解决?需要几步?
3、高手视角: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?
个人觉得最理想的难度是:让中等生花20分钟能解出来,高手10分钟找到妙解,新手至少能写出前两步,像前年有道平面几何题,基础解法要作三条辅助线,但学霸发现用三角函数反而更简单,这就很考验出题水平了。
第四步:给题目"化妆"
现在题目有了雏形,得给它穿件漂亮外衣,这个环节最关键的是生活化场景包装,直接问"解方程"太枯燥,改成"规划游乐园排队路线"就有意思多了,去年有道应用题,把方程组藏在奶茶店的优惠活动里,做题时还能脑补点单场景,这设计我给满分!
不过要注意分寸,别编得太离谱,见过有道题说"蚂蚁搬西瓜",结果蚂蚁能搬动比自己重4000倍的物体,这...生物老师怕是要掀桌了。
第五步:实战检验
你以为出完题就完事了?Too young!这时候要请"小白鼠"来试水,通常会让往届学生或年轻老师试做,主要看三个指标:
- 平均解题时间是否在预期范围内
- 有没有出现集体卡壳的环节
- 是否存在歧义表述
有次模拟考就闹过笑话,题干里说"连续三个偶数",结果答案里有学生较真:"没说是不是正整数啊",出题老师当场石化,所以现在题目最后都要加个括号(均为正整数),这都是血泪教训啊!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:"那创新题是怎么来的?" 其实很多"新题"都是老树的嫁接,比如把传统的行程问题,套上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;或者用垃圾分类做概率题背景,关键是要找到知识内核和现实生活的连接点。
最近发现个趋势,题目越来越注重跨学科融合,上周看到道题,表面考立体几何,实际需要先理解简单的光学反射原理,这种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不过要小心别变成物理竞赛题,那可就跑偏了。
个人觉得,好的竞赛题应该像侦探小说:
- 开头设下引人入胜的谜题
- 中间布满需要破解的线索
- 最后揭晓时让人恍然大悟
最重要的是,解题过程本身要带来智力上的愉悦感,而不仅仅是算出正确答案的成就感。
突然想到,其实我们平时自己做题时,也可以试着用出题人的视角反向分析,比如做完一道题,问问自己:"要是我来改编这题,可以怎么调整条件?换哪个数据会让题目难度陡增?" 这样练久了,说不定下次竞赛就能看穿出题人的小心思啦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