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数学题不会做怎么办?尤其是像网上传的石壁小学那种看起来特别绕的题目——什么鸡兔同笼、分苹果问题、找规律的图形题,光是题目读三遍都让人发懵对吧?别慌!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,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怎么拆解这些数学题,对了,先说明白哈,这里不教套路公式,重点教你怎么像侦探破案一样,把题目里的线索一个个揪出来!
一、**题目都读不懂?先别急着摔笔!
你是不是经常碰到这种情况:题目里又是“甲比乙多3倍”,又是“每隔两天浇水一次”,读着读着脑袋就变成浆糊了?这时候千万别直接放弃,试试这两个动作:
1、用笔圈出所有数字和关键词
比如题目说“小明有15颗糖,分给小红后剩下的是原来的三分之二”,这时候马上圈出“15颗”“分给小红”“剩下三分之二”——这三个就是解题的命门!
2、把文字翻译成数学符号
举个例子:“剩下的糖是原来的三分之二”可以直接写成:剩下的糖 = 15 × 2/3,这时候你就会发现,小红拿走的糖其实就是15 - (15×2/3)=5颗,是不是突然简单了?
(举个真实案例:有个四年级学生死活搞不懂“A比B多3倍”到底是A=3B还是A=4B,后来老师让他用实物摆出来——摆3颗积木代表B,A要是多3倍就得摆3+3×3=12颗,这才恍然大悟!)
二、画图!画图!画图!重要的事情说三遍
数学题最怕干瞪眼,尤其是涉及空间、数量变化的题目,这时候别嫌麻烦,抄起草稿纸就开画:
线段图:对付年龄问题、路程问题特管用
爸爸今年年龄是儿子的4倍,5年后两人年龄和是55岁”,画两条线段,长的是爸爸,短的是儿子,标上倍数关系和+5年的变化,立马就能看出怎么列方程。
表格法:适合分类讨论的情况
像“3个人排座位有几种可能”这种排列组合题,画个3×3的表格,把每个人的位置可能性填进去,数格子就能出答案。
实物模拟:低年级直接上手操作
比如分糖果问题,真的拿几块橡皮当糖果分一分,比空想强十倍!
(你知道吗?去年石壁小学期末考那道“蜗牛爬井”的题,有个学生因为画了井的剖面图,标出白天爬3米、晚上滑2米的过程,反而比用公式的同学算得更快!)
三、分步骤拆题,像吃包子一样一口口来
遇到复杂题千万别想着一口吞!比如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——“头有35个,脚有94只,问鸡兔各几只”,咱们一步步来:
1、确定核心问题:要找鸡的数量和兔的数量
2、设立变量:设鸡有x只,兔有y只
3、列出已知条件:
- 头数总和:x + y = 35
- 脚数总和:2x + 4y = 94
4、解方程:先用第一个式子算出y=35-x,代入第二个式子:
2x +4(35-x)=94 → 2x+140-4x=94 → -2x= -46 → x=23
所以鸡23只,兔12只
(重点来了!很多同学卡在“为什么兔子的脚是4只”这种常识点上,其实只要把动物特征转化成数字,问题就变成了纯计算。)
四、**检查答案的三大绝招
辛辛苦苦算出答案,结果一对发现错了?这三个检查技巧能救大命:
代入法:把答案带回原题验证
比如算出来鸡23只兔12只,那就检查:23+12=35个头,23×2+12×4=46+48=94只脚,完全吻合!
反向思维:用另一种方法重新算一遍
比如鸡兔同笼问题,假设全是鸡,那么脚应该是35×2=70只,但实际有94只,多出来的24只脚就是兔子多出的2只脚/每只,所以兔子有24÷2=12只——这样算是不是更直观?
单位检查:看看数字单位是否符合常识
如果算出来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0公里,或者苹果的价格是每公斤200元,赶紧回去检查哪里出错了!
五、**不会就跳!心态比方法更重要
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:数学不是比谁算得快,而是比谁坚持得久!我见过太多学生因为一道题卡壳,心态爆炸导致后面大题全崩,记住这两个原则:
1、5分钟原则:如果一道题想了5分钟还没思路,先做标记跳过去
2、错题本大法:把错题剪下来贴在本子上,每周重做一次
(有个真实故事:石壁小学六年级的小明,上学期因为应用题总错,自己用乐高积木搭了个“数学错题博物馆”,结果期末考直接冲进班级前三!)
说到底,数学就像玩密室逃脱——题目里的每个条件都是线索,答案就藏在你的观察和逻辑里,别怕试错,别嫌画图麻烦,更别因为暂时不会就否定自己,对了,下次遇到难题时,记得对自己说一句:“嘿!又逮到一个练级的好机会!”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