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小学数学思维题辅导啊,很多家长是不是一看到孩子抓耳挠腮的样子就血压飙升?特别是当孩子拿着题目问你"这道题到底什么意思"的时候,你瞅着题目上又是兔子又是乌龟的,心里直犯嘀咕:这真的是小学题吗?
先别急着上火,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,不过先问个问题:数学思维题到底是个啥?跟普通数学题有啥不一样? 举个真实的例子,去年我邻居家娃碰到的题:"小明用5块钱买3支笔还剩2块,买5支笔差1块,问笔多少钱一支?"——看吧,这玩意儿压根不考计算,纯粹是逻辑推理。
第一关:破译题目密码
很多孩子卡在第一步——读不懂题目,这时候千万别直接报答案,试试这招:"咱们来玩个侦探游戏,把题目里的线索都圈出来!"比如刚才那道题,带着孩子用荧光笔标出"5块""3支""剩2块""5支""差1块"这些关键词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,孩子不是不会算,而是被文字绕晕了,这时候要像翻译官一样,把生活场景转化成数学语言,举个栗子:"还剩2块"quot;总钱数-花掉的钱=2","差1块"quot;总钱数+1=需要的钱"。
第二关:建立数学模型
这里有个特别管用的法子——画图大法,别小看这个,北师大附小的老师做过实验,用画图解题的学生正确率比不用画图的高出43%,比如上面买笔的题目,可以画钱包示意图:
- 左边画5块钱
- 分3份每份是笔的价格,剩下的2块单独标出来
- 再画同样的钱包,分5份每份笔的价格,缺口1块用虚线表示
这时候孩子自己就会发现:"哦~原来3支笔的钱+2块=5块,5支笔的钱-1块=5块!"
第三关:打通任督二脉的思维训练
这里要祭出三个法宝:
1、逆向思维:比如鸡兔同笼问题,与其直接算,不如问"要是全是鸡会少几条腿?"
2、类比迁移:把题目换成孩子熟悉的场景,比如工程问题换成"乐高积木搭建速度"
3、错题变式:把做错的题目数字改一改,条件换一换,让孩子举一反三
特别提醒新手家长:千万别在孩子卡壳时直接给答案!去年有个家长辅导作业的视频火了,就是因为她忍不住说了答案,结果孩子下次遇到同类题还是不会。
第四关:日常渗透大法
数学思维不是做题做出来的,是生活中养出来的,这几个生活场景特别好用:
- 超市购物时让孩子算折扣:"买二送一相当于打几折?"
- 分零食时练习分数:"把12块饼干分给4个人,每人得多少?"
- 玩桌游时培养策略思维,比如大富翁里的资金规划
有个真实案例,深圳某小学老师让学生每天记录家里水电表读数,一个月后全班应用题正确率提升了28%——看吧,活学活用才是王道。
第五关:心态调节秘籍
这里要说个大实话:家长越焦虑,孩子越学不好,华东师大研究显示,家长辅导时情绪稳定的孩子,数学成绩平均高出15分,记住三个"千万":
- 孩子说"不会"时,千万别说"这么简单都不会"
- 孩子算错时,千万忍住别抢笔
- 讲解三遍还不懂,千万要换个方法
可以试试"装傻战术":"哎,这题妈妈也有点糊涂,咱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?"——这招特别能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。
说到最后,个人觉得辅导数学思维题就像种花——急不得,也乱不得,得先松土(打好基础),勤施肥(日常渗透),还要耐心等花开(思维成长),别老盯着别人家的花开得早,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,再说了,现在网上那么多趣味数学游戏,什么数独啊、24点啊,玩着玩着思维能力就上去了,对吧?
对了,要是真遇到特别奇葩的题目,不妨先缓缓,就像去年那道"蜗牛爬井"的题,白天爬3米晚上滑2米,多少天能出来?结果有个孩子反问老师:"蜗牛不用吃饭睡觉的吗?"——你看,这发散思维多宝贵!有时候啊,保护孩子的好奇心,比做对十道题都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