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,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中数学教资考试到底考些啥,可能很多刚接触的小白会懵:这考试范围也太广了吧?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数学都要涉及?别慌,咱们今天就把这团乱麻给捋顺了,用大白话把知识点拆解清楚,保准你看完心里有底!
首先灵魂发问:教资数学笔试到底在考什么?
其实啊,笔试主要分两大块: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,学科知识就是实打实的高中数学内容,外加一丢丢大学数学基础;教学能力呢,就是怎么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的方法论,今天咱们重点唠学科知识这块硬骨头。
第一座大山:代数与函数
这块绝对是重头戏,基本能占到40%的分数!核心内容我给你排个序:
1、多项式运算(特别是因式分解,每年必考)
2、方程与不等式(二次方程根的性质要画重点)
3、函数全家桶:一次/二次/指数/对数函数(图像性质必须门儿清)
4、数列与数学归纳法(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常客)
举个栗子,去年真题出过这样的题:"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经过(2,3)和(4,7),求顶点坐标",这种题看着吓人,其实套用待定系数法就能解,关键是要练到条件反射的程度。
第二道关卡:几何与向量
这里要分传统几何和解析几何两块说:
立体几何:三视图还原实物图是必考题(建议用橡皮泥实际摆弄找感觉)
解析几何:直线/圆/椭圆/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要背熟(特别是离心率计算)
向量运算:别小看这个,去年考了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
有个备考小技巧:遇到空间想象力差的题目,试试用坐标系给每个点标坐标,立马变成算术题!
概率统计这个磨人精
很多文科生看到这块就头疼,其实核心就三点:
1、排列组合(quot;分类用加法,分步用乘法"的口诀)
2、概率计算(重点区分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)
3、统计图表(直方图、箱线图这些现在都成高频考点了)
举个真实案例:去年有道题让计算"3个红球2个白球,不放回抽取两次都是红球的概率",很多考生栽在没考虑第一次抽取对总数的影响,这种细节坑要特别注意。
大学数学的客串演出
虽然叫高中数学教资,但总会有10-15分的大学内容来凑热闹:
极限与连续(主要考概念理解)
导数与应用(最值问题是重点)
积分基础(知道定积分是求面积就行)
线性代数(矩阵的初等变换常考)
别被吓到,这些内容考得非常基础,比如去年考了"用导数求函数y=x³-3x的极值",其实就是高中导数的延伸,套用公式就能解。
教学能力怎么破?
这里要划重点了!很多数学高手栽在这个环节,常见考点包括:
教学设计(重点看导入环节设计)
学生常见错误分析(比如为什么学生会混淆sin²x和sinx²)
课堂突发情况处理(计算器没电了怎么继续教学这类情景题)
个人建议多看优秀教案,重点观察他们怎么把抽象概念具体化,比如说讲解三角函数时,用摩天轮的案例辅助理解,这种生活化教学法特别加分。
备考神器大公开
根据我当年备考经验,这几个工具能省一半力气:
1、图形计算器(卡西欧fx-CG50亲测好用)
2、思维导图软件(XMind免费版够用)
3、真题本(近5年真题至少刷3遍)
4、错题本(建议用活页本分类整理)
特别提醒:别陷入疯狂刷题陷阱!我见过有人刷了50套题还是不及格,关键要吃透每个错题背后的知识点,比如导数题总错,就要回头把极限概念再理清楚。
最后说点真心话
备考过程中最怕自我感动式学习,在图书馆坐8小时不如高效学2小时,建议每天设定具体目标,比如今天必须搞懂函数奇偶性的所有题型,遇到瓶颈期很正常,我当时卡在立体几何整整两周,后来用橡皮泥做模型突然就开窍了。
考试说到底就是70%基础+20%技巧+10%心态,把基础知识点像搭积木一样垒扎实,考前把生物钟调整到考试时段,剩下的就交给考场发挥吧,教资考试是资格性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,踏踏实实准备的人都能过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