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备课这事儿啊,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,特别是初中数学这个阶段,学生刚从小学过渡上来,有的还抱着"数学就是算数"的固有思维,有的已经开始被几何整懵了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到底怎么备好一堂让学生听得进去、记得住的数学课。
第一个灵魂拷问:备课是不是只要熟悉教材就行了?
当然不是!我见过不少新老师抱着教材死啃,结果上课时发现学生像在听天书,举个真实案例吧,去年我们学校新来的李老师,第一节课讲有理数加减法,结果三分之二学生课后作业全错,后来才发现,班上有一半同学连分数化简都不过关,所以说啊,摸底才是备课第一步!
具体怎么做?教你三招:
1、开学前先做个小测试,题目不用多,10道题涵盖小学重点就行
2、找班主任要上学期成绩单,重点看数学弱项分布
3、头三天上课专门留5分钟让学生写"最怕的数学知识点"小纸条
第二个关键问题:教材内容怎么处理才不枯燥?
教科书那编排顺序有时候真让人头大,比如说二次函数这个章节,上来就是定义、图像、性质三板斧,学生不睡着才怪,我有个绝招叫"问题倒推法"——先想这节课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。
举个栗子:讲二次函数前两周,我就开始在课间跟学生聊:"要是让你们设计个抛物线形状的喷泉,水流最高能到5米,最远能喷6米,这个函数关系式该怎么写?"等到正式上课,学生眼睛都发亮,因为他们早就被吊足胃口了。
这里划重点:把抽象概念和现实生活捆在一起教。
- 用超市打折活动讲百分比
- 用篮球场尺寸教勾股定理
- 拿外卖配送费说明分段函数
第三个痛点:怎么让课堂活起来不冷场?
新手老师最容易犯的错就是"独角戏综合征",去年观摩过一堂公开课,年轻老师45分钟讲了38分钟,底下学生眼神都涣散了,后来教研组长说了句大实话:"你以为的滔滔不绝,在学生耳朵里就是催眠咒语。"
亲测有效的互动技巧来了:
✅ 每15分钟换一种教学方式(讲解→练习→讨论→游戏)
✅ 准备3-5个"救场问题"("这个解法有没有同学觉得不对劲?")
✅ 活用小组竞赛(比如解方程接力赛,答对一题往前传一张题卡)
有次我让学生用身体当坐标轴演示函数图像,结果那帮皮猴子不仅记住了知识点,课后还自发编排了数学情景剧,你看,把课堂交给学生,往往有意外惊喜。
第四个必杀技:作业布置的学问
别以为作业就是课后练习册划几道题!我见过最离谱的作业是让初一学生一晚上做30道有理数混合运算——第二天全班正确率不到40%,后来改成"必做5道基础题+选做2道挑战题+1道生活应用题",正确率直接飙到78%。
作业设计黄金法则:
1、基础题占60%(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)
2、提高题占30%(给学有余力的孩子)
3、趣味题占10%(比如用抖音热门BGM编数学题)
有个学生把二元一次方程编成rap交作业,现在全班都记得"两个未知数,找我找系数"的魔性歌词,所以说啊,作业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
第五个隐藏关卡:教具使用小心机
别小看三角板圆规这些老伙计,用好了就是课堂神器,上周讲全等三角形,我故意把两个三角板叠错位置,结果马上有学生喊:"老师你放歪了!"这不就自然引出"完全重合"的概念了吗?
现代科技也得用起来:
- 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函数图像变化
- 手机投屏实时展示学生解题过程
- 用Scratch编程验证概率问题
上次用AR技术展示立体几何截面,连平时睡觉的学生都凑过来看,不过要记住,技术是调料不是主菜,千万别本末倒置。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:备课这事儿就像做菜,食材(教材)就那些,关键看你怎么搭配,有时候精心设计的环节可能冷场,随手抓的生活例子反而引爆课堂,记住两个"永远":永远备两套方案(预防突发状况),永远留5分钟空白(给学生消化吸收)。
见过太多老师被备课压得喘不过气,其实换个思路想——咱们不是在准备"教什么",而是在设计"怎么学",把这点琢磨透了,备课自然就轻松了,就像玩俄罗斯方块,刚开始手忙脚乱,找到节奏后,那些知识点啊互动啊,自然而然就严丝合缝对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