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数学思维题啊,很多同学一看到题目就两眼发直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,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应用题,题目描述能绕地球两圈,什么相遇问题、鸡兔同笼、工程问题…别慌!今天咱们就用剥洋葱的方法,一层层把难题拆解明白,对了,先问自己一个问题:数学思维题到底难不难?往下看你就知道了。
一、先搞清楚题目在说什么
(抓头发)很多同学题目都没读完就开始动笔,结果算到一半发现理解错了,上周有个学生把"甲比乙多3倍"直接当成"甲是乙的3倍",结果整道题全错。记住啊,题目里的每个字都是关键!
具体怎么操作呢:
1、把题目当故事读:比如相遇问题可以想象成两个人在操场跑步
2、圈出关键数字和关系词:"还剩"、"增加到"、"比…多"这些词用荧光笔标出来
3、画示意图:哪怕只是画几个小人儿、几个圆圈都比空想强
举个真实案例:某道题说"水池同时进水和排水,进水管每小时进2吨,排水管每小时排1.5吨",结果有个同学愣是没看见"quot;两个字,把两个管子分开计算,最后答案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二、把大问题切成小方块
遇到复杂的题目就像面对一大块牛排,直接啃肯定噎着,这时候要像切牛排一样把问题分解开,比如说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,表面看是数脑袋数脚,其实可以拆解成:
1、确定已知条件:总头数=总动物数,总脚数=每只动物的脚数×数量之和
2、建立关系式:假设全是鸡,脚数会少多少?每多一只兔子能补上2只脚
3、用替换法解题:先按全鸡算,再补差量
这个方法用在去年某重点小学月考卷最后一道题上,原本得分率只有23%,用分步拆解后正确率直接飙升到68%。有时候不是题难,是解题方法没找对路数。
三、逆向思维很重要
别总想着正着推,倒着走说不定更快,比如工程问题里常见的"甲单独做要10天,乙要15天,合作要几天",用常规解法要算工效比,其实可以这样想:
假设工程总量是30个单位(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)
- 甲每天完成3个单位,乙2个单位
- 合作每天完成5个单位,30÷5=6天
这个方法比传统解法少算两步,还不用处理分数运算,有次给补习班学生讲这个思路,有个小胖墩当场拍大腿:"原来还能这么玩!"
四、别小看检验环节
(敲黑板)做完题不检查就像炒菜不放盐!教你们三个必杀技:
1、代入检验法:把答案带回原题,看是否符合所有条件
2、单位检验法:比如求速度的答案单位要是米/秒、千米/小时
3、逻辑检验法:人数不能是小数,时间不能是负数
去年区统考有道题要求计算班级人数,正确答案应该是28人,结果有同学算出13.5人,居然没发现有问题。这种低级错误,检查的时候分分钟能揪出来。
五、错题本是提分神器
跟你说个秘密:学霸和普通生的差距就在错题本上,整理错题不是抄题目,要按这个步骤:
红笔标出错因:计算错误?概念不清?理解偏差?
蓝笔写正确解法
黄笔标注同类题特征
有个学生坚持整理错题三个月,期末考应用题部分直接从B档跳到A+,这效果比刷十套卷子都管用!
个人观点时间
教了这么多年数学,发现孩子们最缺的不是刷题量,而是解题的底层逻辑,就像搭积木,先得知道每块积木的形状和作用,遇到难题别急着放弃,试着把它拆解成学过的基础知识,记住啊,数学思维不是天生的,是练出来的,下次再碰到烧脑题,先深呼吸,把题目当游戏关卡来攻克,你会发现:哎?好像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