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小学数学里的思政目标怎么写啊,可能很多老师刚接触这个课题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——数学课不就是教计算题、应用题吗?怎么突然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扯上关系了?别急别急,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聊这个事儿,保证你听完之后像喝奶茶吸到最后一口珍珠那么通透!
(敲黑板)首先咱们得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:数学课里的思政目标到底是什么鬼? 举个栗子啊,隔壁班张老师上周教《认识人民币》的时候,特意让小朋友用仿真纸币玩"购物游戏",结果有个熊孩子偷偷把"钱"揣兜里带回家了,张老师没急着批评,反而趁这个机会讲了诚信的重要性——你看,这就是把"诚实守信"的思政元素自然地揉进数学课堂了!
一、数学课里的思政教育≠政治课
可能有人要问了:"数学老师又不是班主任,管这些干啥?" 这话可不对哦!教育部去年发布的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》里白纸黑字写着呢:"要挖掘数学课程中蕴含的育人价值",说白了就是,数学课不仅要教知识,更要培养完整的人。
那具体该怎么做呢?给大家划三个重点:
1、数字背后的温度:教统计时别光盯着数据,可以带着学生算算贫困山区的午餐费用,培养同理心
2、解题过程的品格: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坚持尝试,把"我做不到"变成"我再试试"
3、数学史的闪光点:讲讲祖冲之算圆周率花了十几年,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
二、教案设计四步走
新手老师最常犯的错就是硬贴标签,比如上着鸡兔同笼突然开始讲爱国情怀,学生听得一脸懵逼,这里教大家个万能公式:
1、找结合点(就像找对象的共同爱好):比如教《对称图形》时,可以展示传统剪纸艺术
2、设计情境(把知识点装进故事里):用"帮老奶奶平分苹果"的情景教分数
3、引发讨论(关键要问对问题):"为什么公平分配很重要?"
4、自然升华(别像领导讲话):"原来数学能让我们成为更温暖的人啊"
记得上学期我带三年级,教《时、分、秒》的时候搞了个"时间规划师"活动,孩子们要给自己设计周末作息表,结果有个小胖子把"运动时间"写成负数,全班笑翻的同时也明白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——这种效果比说教强100倍!
三、避开三大天坑
新手最容易踩的雷区给大家预警一下:
强行升华(×):别每个知识点都硬扯大道理
忽略年龄(×):给一年级讲家国情怀不如从"爱护文具"开始
形式单一(×):除了PPT还能用数学游戏、实践作业
上周听公开课就遇到个反面教材:老师教完乘法口诀,突然开始放抗疫英雄视频,学生们面面相觑的样子简直能做成表情包,这种生硬衔接就像往珍珠奶茶里加老干妈——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能乱搭配的!
四、效果检验小妙招
怎么知道思政目标有没有实现呢?别只会考试!试试这些方法:
观察行为变化:做小组作业时是否更懂得合作了?
收集创意作品:数学手抄报里有没有出现正能量元素?
设置开放性问题:"你觉得数学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?"
有个特别成功的案例:李老师让学生用统计图记录班级好人好事,结果卫生角的扫把再也没东倒西歪过,用学生自己的数据说话,比老师唠叨一百遍都有用!
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杠了:"数学课搞这些会不会影响成绩啊?" 咱们用数据说话:海淀区某重点小学做过对比实验,融入思政元素的班级,不仅数学平均分高了3.2分,在"学习毅力""合作意识"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测评中更是遥遥领先,你看,这叫"磨刀不误砍柴工"!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:好的思政教育就像煲汤,得文火慢炖才能出滋味,与其纠结"这个知识点能对应哪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",不如多想想"怎么让孩子在学数学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成为更好的人",记住啊,咱们不是在数学课上搞思政,而是让思政在数学课上自然生长——就像春天来了,柳树自己就会抽条发芽一样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