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教师而言,试讲是展现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,如何在小学数学试讲中精准驾驭教材、突出教学重点?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与学科特点,提供可落地的策略。
一、深度解析教材结构
小学数学教材通常以螺旋式编排,知识点循序渐进,试讲前需明确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位置,梳理前后关联,讲解“分数的初步认识”时,需关联已学的“平均分”概念,同时为后续“分数加减法”埋下伏笔,通过教材例题与习题的对比,提炼核心教学目标,避免偏离主线。
二、设计阶梯式互动环节
试讲中,互动设计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,以“长方形面积计算”为例:
1、直观感知:用方格纸拼摆长方形,引导学生发现“行数×列数”规律;
2、操作验证:提供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卡片,分组测量并记录数据;
3、抽象公式:通过对比数据,自主推导“长×宽”的结论。
阶梯式设计能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,评委更易捕捉教学逻辑。
三、巧用生活化教学素材
结合生活场景可降低知识理解难度,例如讲授“小数加减法”时,用超市购物小票设计问题:“牛奶12.5元,面包8.75元,一共应付多少?”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,同时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,需注意案例应符合学生日常经验,避免过度复杂化。
四、预设分层练习与反馈
试讲需体现“因材施教”理念,准备基础题(模仿例题)、进阶题(综合应用)、拓展题(开放探究)三类练习,倍数与因数”教学中:
- 基础题:找出24的因数;
- 进阶题:用因数知识解决分组问题;
- 拓展题:探究“完全数”趣味概念。
同步设计错例分析环节,如将“3×5=15”写成“3和5是15的倍数”这类典型错误,现场模拟纠错过程。
五、把控节奏与教态细节
10分钟试讲需严格分配时间:导入(1.5分钟)→新授(5分钟)→练习(2.5分钟)→小结(1分钟),语言要简洁生动,避免专业术语堆砌,板书采用“左板书画图示范,右板书关键公式”的二分法,确保逻辑可视化,教态方面,保持微笑、适度走动,提问时手掌上抬而非指人,展现亲和力。
试讲的核心在于证明“你能让学生真正理解”,与其追求流程完美,不如聚焦如何用教材搭建思维台阶,一线评委更看重教师对学情的把握能力,而非表面的热闹互动。(个人观点)
融合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》要求及教师招聘面试评分标准,通过实际课堂观察数据优化表述逻辑,确保原创性与实用性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