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数学里的中位数啊,很多同学是不是一听到这三个字就头大?"老师上课讲的时候好像听懂了,回家做题又卡壳",这种情况是不是特别常见?别慌!今天咱们就来用大白话把中位数这点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,记住哦,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,找中位数就跟吃薯片一样简单——咔嚓一声就搞定了!
(分割线)
▌先问个关键问题:中位数到底是个啥?
举个栗子啊,你们班7个同学数学考试成绩分别是60、65、70、75、80、85、90分,这时候老师说要找"中间那个数",是不是马上就有同学举手说75分?对喽!这个75就是中位数,不过要注意啊,这里有个重要前提——必须先把所有数字从小到大排好队!
(分割线)
▌灵魂拷问:要是数据个数是偶数怎么办?
这个问题绝对坑过不少人!比如刚才的例子要是多一个人变成8个同学,成绩变成60、65、70、75、80、85、90、95分,这时候中间两个数就是75和80对吧?这时候中位数可不是随便选一个,而是要取这两个数的平均数,也就是(75+80)÷2=77.5分,记住这个口诀:"偶数取中间,两个数平均分"。
(分割线)
▌重点来啦!找中位数的标准流程:
第一步:把所有数据按大小排队(就像体育课按身高站队一样)
第二步:数清楚总共有多少个数据(这个数可别数错啊)
第三步:如果是奇数个数据,直接取中间那个数
第四步:如果是偶数个数据,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,小明家小区最近5天的温度是18℃、22℃、25℃、19℃、20℃,要快速找到中位数,先把温度排好序:18、19、20、22、25,中间第三个就是20℃,这就是中位数啦!
(分割线)
▌必须避开的三大雷区:
1、不排序直接找中间数(这是自找麻烦!)
2、数错数据个数(数数都能错?赶紧掰手指头)
3、忘记偶数时要取平均数(这个错得最多!)
前些天隔壁班的小红就栽过跟头:她计算班级10个同学的身高中位数时,排好序的数据是155、158、160、162、163、165、167、169、170、172,结果她直接取了第五个163cm,完全忘了后面还有个165cm,正确做法应该是(163+165)÷2=164cm才对!
(分割线)
▌中位数和平均数到底有啥区别?
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!举个例子:某网红餐厅五位顾客的消费金额分别是200、220、230、240、2500元(最后这位肯定是个土豪),这时候平均数会被拉到680元,但中位数还是230元,看出来了吧?中位数更抗得住极端值的影响,不会因为有个土豪就虚高,所以下次看到平均工资的时候,建议同时看看中位数,说不定会发现新大陆!
(分割线)
▌实战演练时间到!
现在要计算某学习小组7位同学的作业用时(分钟):45、30、25、50、35、40、55,先排序:25、30、35、40、45、50、55,因为7是奇数,直接取第四个数40分钟,如果再加一个同学用了60分钟,数据变成8个,这时候中位数就是(40+45)÷2=42.5分钟,看明白了吗?关键就是要稳扎稳打做好排序和计数。
(分割线)
▌常见疑问集中营:
Q:必须用笔把数据写下来排序吗?
A:刚开始练习时强烈建议动笔!等熟练了可以用手指点着屏幕上的数字默数,但千万别偷懒。
Q:遇到重复数字怎么办?
比如数据是10、20、20、30、30、30、40,中位数就是第三个30,重复不影响结果。
Q: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最合适?
当数据存在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极端值时,比如统计收入、房价这些,用中位数比平均数更靠谱。
(分割线)
▌个人观点时间:
说实在的,现在很多教材把中位数讲得太抽象了,其实只要把握住"中间位置"这个核心概念,配合反复练习,完全可以在3分钟内掌握这个知识点,建议新手先从5-7个数据开始练手,再逐步增加数据量,记住啊,数学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要找对方法,就像玩拼图,找到关键的一块,整个画面就清晰了。
(分割线)
最后送大家一个实用小技巧:遇到大数据时,可以用"(n+1)÷2"快速定位中位数位置,比如15个数据就是(15+1)÷2=8,第八个数就是中位数,但要注意哦,这个公式只适用于奇数情况,希望这些干货能帮到正在和数学较劲的你!要是还有啥不明白的,随时欢迎来讨论哈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