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最近有个事儿挺多人讨论的——小学数学课本里的插图被说有问题,你说这事儿咋整啊?是直接撕掉课本还是让老师拿涂改液全涂了?别急,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,对了,先说明白哈,我不是专家,就是个爱管闲事的路人甲,不过有些道理咱们普通人都能想明白的。
第一个问题来了:啥样的插图算"违规"啊?
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,有些家长发现课本里的小人儿眼睛歪了,衣服颜色太花哨,甚至动作看着怪怪的,比如说去年有个案例,课本里的小学生做操时手举得老高,被说像投降姿势,要我说啊,这得看具体情况。判断标准就三点:
1、有没有误导知识(比如把加法符号画成减号)
2、有没有违反公序良俗(比如出现不雅动作)
3、有没有文化认知偏差(比如把传统节日元素画错)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"插图问题真有那么严重吗?" 还真别说,我邻居家小孩就闹过笑话,课本里画的老式水井,孩子愣是以为那是外星飞船的发射井,所以说啊,图画有时候比文字更直接影响理解。
第二个关键点:发现问题该找谁?
别急着打教育局电话!这事儿得按流程走:
→ 第一步:拍照存证据(别撕书啊!)
→ 第二步:找班主任反映情况
→ 第三步:通过学校向出版社反馈
→ 第四步:关注当地教育局官网的反馈渠道
去年浙江就有个家长群特别给力,把有争议的插图整理成表格,还附上修改建议,结果出版社真的重新设计了五处插图,所以说啊,有理有据的反馈才是硬道理。
第三个问题最实际:孩子已经用着问题课本怎么办?
这事儿我专门问过当老师的朋友,她支了几招:
1、用便利贴暂时遮盖争议部分
2、准备替代图片辅助教学
3、趁机教孩子辨别信息(比如问:"你觉得这幅图哪里怪怪的?")
举个真实例子,深圳某小学老师发现插图比例不对,干脆带着学生用尺子量课本,既解决了问题又教了测量知识,你看,坏事变好事的关键在处理方法。
第四个重点:怎么预防这类问题再发生?
这事不能光靠事后补救,得从根上想办法,出版社现在都开始搞"三审三校"了:
- 专业美编初审
- 教育专家二审
- 家长代表三审
- 还要做儿童焦点小组测试
有个数据挺有意思的,去年开始实行多方审核的教材,家长投诉率降了67%,不过也有老师吐槽,现在画个苹果都得考虑二十种可能性,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?要我说啊,平衡专业性和包容性才是王道。
最后说说我的看法:教材问题就像家里做饭,众口难调是肯定的,但咱不能因为怕出错就不做饭了对吧?关键是要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,让家长、老师、出版社形成良性互动,对了,下次要是再看到奇怪的插图,别光顾着生气,记得你手里的手机就是最好的监督工具——拍照、反馈、追踪处理结果,这三板斧可比在网上骂街管用多了,毕竟啊,教育这事儿,得靠大伙儿一起上心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