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开头先来点实在的)哎,最近刷手机老是看到家长群在讨论:现在孩子做数学作业怎么跟做阅读理解似的?应用题动不动两三行字,选择题选项长得像小作文,这事儿啊,我前两天还特意翻了我小侄子的数学练习册,好家伙,真不是夸张,有道题光是题目描述就占了半页纸!今天就和大家唠唠这个现象,顺便说说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应对。
第一个问题来了:数学题为啥要搞这么多文字?
(敲黑板)其实这事儿得从2011年课改说起,当时教育部发了个文件,明确说要培养"跨学科素养",举个真实例子,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月考卷,有道题讲古代驿站传递军情,要计算八百里加急需要多少时辰,你说这是考数学还是考历史常识?不过仔细想想也有道理,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嘛。
第二个重点:文字量爆炸会带来什么问题?
去年有个调查挺有意思的,在某教育论坛收集了3000份问卷,发现:
- 62%的家长反映孩子做数学题时经常"读题卡壳"
- 45%的学生会在应用题里划错重点数据
- 最夸张的是有孩子把"同比增长率"理解成"熊的体重增长"(别笑,真事!)
这说明啥?现在数学考核的不仅是计算能力,更考验信息筛选和语义理解,就跟玩密室逃脱似的,得先破解文字谜题才能找到解题线索。
那到底该怎么破局呢?这里教大家三招实用技巧:
1、画圈圈大法:准备三支荧光笔,红色标问题,黄色标关键数据,绿色标干扰信息,比如这道题:"某奶茶店周一卖出45杯,周二比周一多卖1/3,周三受暴雨影响销量减少20%...",先把最终要算的"周三销量"圈出来,其他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好
2、翻译神器:把复杂表述转换成数学语言,比如说"甲数是乙数的3倍少5",直接写成"甲=3×乙-5"
3、反向操作:先看问题再读题,就像玩拼图先找边角块,有经验的老师都说,现在考试时间紧张,这招能省下至少5分钟
(举个真实案例)我邻居家小孩上次考试就遇到这么道题:"某公园长方形花坛,长比宽多8米,若在四周铺2米宽步道,步道面积是花坛面积的2倍..."孩子回来直喊头晕,后来我教他把每个条件拆解成数学表达式,结果五分钟就解出来了,你看,关键是要把文字转化成数学公式的"零件"。
可能有家长要问了: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数学就该纯粹点啊!
(这里插入个人观点)我倒觉得这事儿得辩证看,现在超市买菜都要算满减优惠,工作中做报表要分析数据,生活里的数学本来就是和文字打交道的,就像学游泳不能总在岸上比划动作,迟早得下水和波浪较劲,关键是咱们要帮孩子架好"文字转数学"的桥梁,而不是抱怨题型变化。
最后给个绝杀技:玩转数学界的"黑话"
现在的数学题里藏着不少固定套路:
- "照这样计算"=前边条件要重复使用
- "至少需要"=通常要用进一法
- "不超过"=要取整数解
- "利润率"永远按成本价计算(这个坑我高中都踩过)
把这些暗语整理成小册子,就跟打游戏记BOSS技能似的,见招拆招特别管用,我表妹去年开始用这方法,数学应用题正确率直接从60%飙到85%,你说神不神奇?
(突然想到)对了,前几天听教育讲座,有位特级教师说得挺在理:"现在数学考的不是算术能力,是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。"想想也是,未来孩子要处理的数据可比我们这代复杂多了,与其抗拒变化,不如早点适应这种"数学语文综合体"的玩法,就像咱用智能手机,刚开始也不习惯触屏,用着用着不就真香了?
说到底,面对数学题里的文字关,咱们既不用焦虑也别硬扛,找准方法拆解题目,把阅读理解当寻宝游戏,把文字陷阱当解密挑战,说不定哪天孩子反过来还能教你怎么快速抓住重点——这话可不是瞎说,我同事她闺女现在看合同条款都比大人利索,这就是练出来的本事啊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