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大家有没有发现啊,现在的小学生数学课本长得跟咱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?昨天帮邻居家小朋友看作业,嚯!题目里又是表情包又是漫画的,完全颠覆我对数学课的印象嘛,那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,怎么跟这群"10后"小祖宗上数学课才有效?
第一招:把数学课变成大型真人秀现场
咱们先来想个问题:为什么小朋友看动画片能目不转睛,上数学课就坐不住?说白了就是——没!意!思!
上周我去表姐家做客,她家三年级的小胖墩正对着作业本哭呢,我凑过去一看,题目是"小明有8个苹果,吃了3个,还剩几个",你猜怎么着?我直接掏出冰箱里的真苹果往桌上一摆,小家伙眼睛唰地就亮了,结果不仅算对了题,还主动问"那要是我再买5个呢?"
所以啊,关键要让数学看得见摸得着,比如教分数就切披萨,讲图形就玩七巧板,学重量就带个厨房秤来教室,别光在黑板上画圈圈,那玩意能比真的巧克力蛋糕诱人吗?
第二招:把"为什么"挂在嘴边
我观察过很多新手老师,容易犯一个错误——急着给答案,其实小朋友的脑袋瓜里装满了问号,咱们得学会"钓鱼式教学"。
举个栗子,教乘法的时候别直接说"3×4=12",可以先问:"要是每天攒3块零花钱,4天能买几个棒棒糖?"等他们掰着手指算完,再引出乘法概念,这时候再告诉TA:"你看,这就是数学家发明的偷懒神器!"
重点是要制造认知冲突,比如教"0不能当除数",可以开玩笑说:"要是把10块糖分给0个小朋友,会发生什么?糖会原地消失吗?"保管全班笑翻,但绝对记一辈子这个知识点。
第三招:错误是宝藏,不是炸弹
新手老师最怕什么?课堂冷场呗,但你知道吗,小朋友答错问题的时候,才是教学真正的开始。
上周听课遇到个经典案例:老师问"15-8=?",有个小女生怯生生说"6",要是你怎么办?当场纠正?那位老师是这么说的:"哎呀,差一点点就对了!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?"结果发现孩子是把15拆成10和5,用5-8不够减就懵了,你看,这不就找到问题症结了?
记住三个金句:
- "这个思路有意思,能展开说说吗?"
- "要是...会怎样?"(quot;要是数字再大点怎么办")
- "我小时候也犯过这个错,后来发现..."
第四招:给数学穿上生活的外套
有家长跟我吐槽:"我家娃总问学数学有啥用!"哎,这问题我也被问住过,直到有次在超市看到个小学生在比价——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应用题现场吗!
现在我的课堂经常出现这些场景:
- 用公交路线图教坐标
- 拿电影票教单双数
- 算零食营养成分表练百分比
- 用体育课跳远成绩学测量
重点是要让数学"活过来",就像上次教时间单位,我直接甩出个问题:"你们觉得一分钟能拍多少次手?"结果全班疯狂拍手,最后自己总结出"实践出真知"的道理,比我说一百遍都有用。
第五招:戏精附体教学法
跟你说个秘密,我办公桌抽屉里常年备着这些道具:动物玩偶、卡通头饰、甚至还有会发光的魔法棒,为啥?因为小学生就吃这套啊!
上周教"鸡兔同笼",我直接戴个兔子耳朵进教室,讲到"角的分类",立马变身交通警察指挥"直角转弯",最绝的是教概率时,掏出个自制的幸运转盘,孩子们为了算中奖概率,愣是把分数加减法给自学了。
老师越放得开,学生学得越嗨,别端着架子,该夸张的时候就要手舞足蹈,谁让咱们面对的是注意力只有15分钟的小不点呢?
说到这儿,可能有老师要问了:"这些花里胡哨的,考试怎么办?"问得好!去年带的那个班,开始搞这些"不正经"教学时,家长群里确实炸过锅,结果期末考平均分反而涨了12分——因为孩子们是真理解概念了,不是死记硬背。
不过要提醒新手的是,热闹归热闹,知识点要像风筝线一样牢牢抓在手里,每次活动后必须做两件事:
1、带着学生复盘"今天我们其实学了..."
2、布置需要动手的实践作业(比如记录一周天气做统计图)
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,教书这些年,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考满分的学生,而是那个曾经见数学就哭的小女孩,现在居然能自己设计数独游戏,所以啊,别急着赶进度,先把学习兴趣种进孩子心里,就像种花,你得先松土施肥,等根扎稳了,自然枝繁叶茂。
对了,下次上课前试试这个开场白:"同学们注意啦!今天我们要破解一个数学家留下的秘密..." 保管全班眼睛瞪得像铜铃,你问效果?试试就知道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