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老师选课这事儿,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头大?
作为一个刚入行的数学老师,你是不是经常抓狂:市面上课程那么多,到底哪个适合我的学生?选课这事儿,说白了就是“既要又要”——既要符合教学大纲,又要让学生学得开心,还要自己能上手,别慌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到底怎么挑到合适的课程!
第一个问题:选课程到底在选什么?
很多人以为选课就是挑一本教材,或者找个现成的PPT模板。错!选课程的核心其实是选“教学逻辑”,举个例子,有的课程喜欢从生活场景切入(比如用分披萨讲分数),有的课程直奔知识点(先讲定义再做练习),哪种更好?其实没有标准答案,关键看你的学生适合哪种学习节奏。
比如我带过的一个班,学生基础弱,一上来讲概念他们直接懵圈,后来换了从游戏化任务入手的课程,比如用“超市购物”模拟加减法,结果课堂活跃度直接翻倍。所以啊,选课程的第一步,是摸清学生的“底子”和“性子”。
第二个问题:课程内容怎么判断质量?
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:怎么快速判断一个课程靠不靠谱?记住三个关键词:系统性、阶梯性、互动性。
1、系统性:知识点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比如讲“面积计算”,好的课程会从“什么是面积”开始,到长方形、三角形、组合图形一步步串联,而不是突然跳出一个复杂应用题。
2、阶梯性:难度得层层递进,比如先练10以内加减法,再过渡到进退位,最后才到混合运算——突然让学生做三位数乘除法?那叫拔苗助长!
3、互动性:现在的小孩注意力比金鱼还短(笑),课程里得有动手环节,比如用七巧板拼图形学几何,或者用小组竞赛练口算。
举个反面教材:我之前用过一套课程,前两章还在教数数,第三章突然要求用方程解应用题,学生直接集体宕机……血的教训啊!
第三个问题:线上线下资源怎么搭配?
现在很多学校搞智慧课堂,动不动就让你用APP、微课,但全用线上行不行?我的观点是:线上线下三七开最稳妥。
比如计算类的内容,用APP做速算闯关,学生积极性高;但几何推导这种需要一步步拆解的,最好还是板书+实物演示。别被技术绑架了! 曾经见过有老师整节课都在放动画片,学生倒是看得开心,下课一问:“老师,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啥?”全忘了……
这里推荐个组合拳:
基础概念:用动画视频引入(分数王国历险记”这种)
巩固练习:纸质练习题+小组互批
拓展应用:线上模拟实验(比如用虚拟天平理解等式)
第四个问题:怎么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?
班里总有学霸和学渣,一套课程能满足所有人吗?坦白说,不能!但可以“一主多辅”。
主课程按中等水平设计,同时准备两套“弹药”:
1、给快车组的加餐:比如挑战题、数学谜题、项目式任务(设计校园地图算比例尺)
2、给慢车组的拐杖:拆分步骤的练习卡、实物教具(数棒、计数器)、错题订正模板
举个真实案例:去年班上有个转学生,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,我给他单独准备了“每日5题”打卡表,每题都配图解说,三个月后他居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!所以啊,好课程还得配上灵活的分层策略。
第五个问题:要不要跟着热点走?
现在流行STEM教育、大单元教学、跨学科整合……这些新词听着高大上,但小学数学需要搞这么复杂吗?我的建议是:可以尝鲜,但别本末倒置。
比如教“钟表认时间”,有人非要扯上日晷发展史,结果学生连时针分针都分不清。数学课的核心永远是培养数感、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,最多当甜点,不能当主菜。
不过有些新方法确实管用:
游戏化教学:用“数学大富翁”练四则运算
生活化项目:统计全班生日月份做条形图
错题变资源:把典型错误编成“来找茬”活动
最后说点大实话
当了这么多年数学老师,最深的体会是:没有完美的课程,只有不断调整的老师,你可能今年用A课程效果拔群,明年换批学生就得大改,关键是多观察、多记录、多交流——看看隔壁班王老师怎么处理难点,参加区域教研时偷师两招,甚至让学生匿名提建议。
记住啊,选课程不是选衣服,不合适还能七天无理由。它是你和学生要一起走一年的路,宁愿前期多花两周对比,也别中途翻车重来,对了,如果你实在拿不准,教你个笨办法:把三套候选课程各试讲一节课,看哪节课下课后学生还在讨论知识点——那就是它了!
(挠头)哎呀,一不小心唠了这么多,总之吧,选课这事儿急不得,就像教数学一样,得一步一步来。别怕试错,教室本来就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嘛! 下次要是遇到具体问题,欢迎随时找我唠嗑~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