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课是不是总让你觉得头大?特别是老师一讲到什么“分数”、“面积”、“方程”这些抽象概念,脑子里就像被浆糊糊住了一样?别慌!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怎么把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数学概念,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小朋友——哦不,是教会他们,你可能会想:概念类知识难道不是直接背公式就行吗?嗯...要是真这么简单,怎么还会有孩子学得云里雾里呢?
为什么说概念教学是数学的地基?
举个例子吧:有个孩子能熟练背出“3×4=12”,但你要是问他“3个篮子里各有4个苹果,总共有多少苹果”,他反而要掰手指算半天,这说明啥?会做题不等于真理解,概念就像房子的钢筋,没这个支撑,刷再多题也是空中楼阁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想:那怎么判断孩子到底懂没懂?其实啊,关键看能不能“举一反三”,比如学完“对称轴”,孩子能不能在蝴蝶翅膀、剪纸图案甚至自己的校服上找到对称线?如果能,说明概念吃透了;要是只会照着课本画,那八成还停留在表面。
抽象概念怎么变“摸得着”?
来!咱们玩个游戏,教“分数”时别急着写1/2,先拿出一盒巧克力:“宝贝,要是把这块巧克力平分给爸爸妈妈,每人分多少?”等孩子掰开,再指着半块说:“这就是二分之一哦!”
三个实操步骤:
1、实物演示优先(硬币、积木、水果随便抓)
2、画图辅助理解(火柴人简笔画就够用)
3、生活场景迁移(分披萨学分数,量身高学测量)
某小学做过实验:用切苹果教分数的班级,三个月后应用题正确率比纯做题班级高出23%,所以说,让孩子亲手摸到、看到、玩到,概念才能长进脑子里。
公式和概念到底先教哪个?
这问题就像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,我的经验是:概念先行,公式殿后,比如教面积公式前,先带孩子在操场用粉笔画出1平方米,让他们在里面跳格子,等他们发现“长边能摆5个脚掌,宽边能摆3个”,自然就明白“5×3=15”这个公式的含义了。
不过要注意!别被标准答案框住,有次我让学生用任何方法说明“周长”,有个孩子把毛线绕树叶一圈再拉直——这不就是最生动的周长演示吗?概念理解本来就没有标准路径。
怎么把数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焊死?
上周超市遇到个妈妈现场教学:“买三送一的酸奶,哪种包装更划算?”孩子拿着计算器噼里啪啦算单价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“单价比较”应用题?
生活化教学的三大场景:
- 超市购物(小数加减、性价比计算)
- 旅游路上(路程时间估算、比例尺)
- 家务劳动(均分餐具学除法、整理衣柜学分类)
记住啦!越是孩子亲身经历的场景,概念记得越牢,就像我侄女自从负责给全家分草莓后,再也没搞混过“等分”和“包含除”的区别。
概念混淆了怎么破?
见过把“周长和面积搞混”的惨案吗?有孩子给操场铺草皮,居然算的是周长!这时候千万别骂,准备张A4纸:
1、用彩笔描边——这是周长
2、把整张纸涂色——这是面积
3、剪成碎片再拼图——面积不变周长变
关键是制造认知冲突,当孩子自己发现“同样的面积可以有不同形状”时,比我们讲十遍都有用。
游戏化教学真的有效吗?
去年帮朋友设计了个“数学寻宝游戏”:把平面图形特征写成谜语,孩子找到对应实物才能通关,结果你猜怎么着?原本坐不住的小皮猴,竟然追着问“梯形和菱形到底哪里不一样”。
推荐三个百试不爽的游戏:
1、数独拼图(培养数感)
2、扑克牌24点(训练运算思维)
3、模拟商店(实战应用计算)
不过要注意!游戏规则要比数学知识简单,别本末倒置变成游戏攻略课。
家长自己数学不好怎么办?
完全不影响!有个爸爸分享过绝招:每次孩子问数学题,他就说“咱们一起研究”,有次为了搞懂“负数”,父子俩专门做了温度计模型,现在这孩子居然成了数学课代表。
记住两个原则:
1、不做老师做同学(保持共同探索的心态)
2、善用网络资源(可汗学院少儿版、数学动画APP)
其实很多时候,孩子卡壳的不是知识本身,而是我们的讲解方式,就像有家长用“借钱还钱”讲负数,比教科书上的数轴更让孩子开窍。
说了这么多,你可能会问:到底有没有万能教学法?说实话,真没有,但万变不离其宗——把抽象概念和孩子已知的世界连起来,就像教“概率”,可以从猜拳游戏开始;讲“体积”,先比比谁的水杯装得多。
最后唠叨句:别急着求结果,有孩子三年级才突然开窍,有孩子把数学概念编成rap才记住。保持土壤肥沃,种子自会发芽,咱们要做的,就是提供阳光、雨露和足够的耐心,数学啊,说到底不就是帮我们理解世界的语言嘛!